守公共利益 展青春风貌
什邡市院第五检察部“公益梦之队”作为德阳市检察院“三培育三引领”对象,是一支年轻活力、朝气蓬勃、干劲十足的团队。近年来,这支勇于拼搏、敢于担当、善作善成的年轻队伍,坚持“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”,公益诉讼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。先后获得四川省政法先锋集体、什邡市“青年文明号”等荣誉3项,近三年在德阳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绩效考核中,名列全市第一。
一、树立“双赢多赢共赢”理念,履职尽责,彰显服务大局“成色”
强化挂牌案件办理。以最高检、省检察院督办的19件案件线索为契机,监督解决水源地污染、河道采砂、非法捕捞、总磷超标等关键问题,着力守护一江清水。其中办理最高检督办宏达公司环境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,促使该公司投入2100余万元整改,监测井总磷浓度达地表水标准。
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。“坝坝宴”引发的环境污染一直是农村地区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针对部分餐馆违反管理规定,将厨余垃圾随意倾倒污染河道的行为,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,督促相关行政机关、镇政府围绕环境保护和餐饮行业规范两个重点,依法对违反规定的餐馆给予行政处罚;同时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,加强普法宣传,有效整治河道内厨余垃圾等水环境问题。
二、深化“以人民为中心”认识,久久为功,彰显司法为民“本色”
用心守护群众美好生活。以“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”专项监督活动为契机,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利益。开展食品小摊贩经营和饮用水安全监管,推动市政府食安办、市场监管部门、乡镇政府联合开展为期1个月的食品小摊贩集中整治行动,规范摊贩行业经营行为。针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长期存在拦污沟被污染、农灌尾水夹带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,通过诉前程序督促相关部门清理拦污沟内多达十余车垃圾,向市政府争取到每年10万元的管护资金,与专业公司签订管理维护合同,落实管护责任,实现一级饮用水源的长效保护。
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。结合办案对全市84家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企业进行调研,分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存在的问题,向市委、政府提出行业优化的意见和建议,积极服务什邡经济高质量发展,推进美丽什邡建设。针对城市扩张过程中城乡结合地带大量建筑垃圾违规堆放,影响城乡环境的普遍现象,向什邡市恒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出规范建筑垃圾处置,提高综合利用率,收取费用合理化的建议,疏堵结合,有效缓解垃圾乱堆治理难题。
三、发扬“勇于开拓进取”精神,先行先试,彰显创新突破“亮色”
创新公益视察员机制。主动向与市人大常委会汇报,建立市人大代表担任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工作机制,规定担任特约公益诉讼观察员的条件、工作职责、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提供公益诉讼案件线索、参加诉前建议公开宣告以及通过参加联合约谈、圆桌会议等方式跟进诉前检察建议落实情况,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等具体操作程序。延伸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获取触角,视察员提供线索成案率高达80%。该项机制受到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肯定。
创新公益协同保护机制。与都江堰市、彭州市、绵竹市、旌阳区4地检察院签署《关于人民渠水源地保护检察工作的跨区域协作意见》,深化跨区域检察协作,促进破解“上下游不同步、左右岸不同行”的环境治理难题,有效促进水源地管理水平提档升级。与德阳市什邡生态环境局建立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协作机制,将公益诉讼监督端口前移,针对尚未发生实害但具有紧迫性的公益受损风险隐患,督促相关职能部门、责任人积极履行职责,消除风险隐患,切实保护公益。
四、贯彻“争创一流团队”要求,学思践悟,彰显高素质队伍“底色”
优化工作保障。结合内设机构改革,推进专业化、职业化建设。选配5名理论水平高、业务精通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,充实到公益诉讼部门,研究生硕士学位3人,35岁以下的青年干警占80%,并保持队伍相对稳定。建立“大公益”格局,在办理案情复杂,涉案范围广的系列案件时,在全院范围内抽调人员形成专案组,集中统一办理公益诉讼案件。专门采购无人机、公益诉讼现场勘察箱等专业设备,全力保障公益诉讼办案经费。
加强理论调研。坚持学思悟一体推进,高度重视借助“外脑”,主动与专家、学者、律师交流探讨,加强对公益诉讼运行规律的研究,撰写的《基层检察机关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工作相关实证问题研究》《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阶段实证问题分析》分获第五届“治蜀兴川”法治论坛三等奖、第二届“小平故里˙行政检察研讨会”征文优秀奖。
突出实务培训。注重通过专题研讨、案件实训、庭审观摩等方式,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培训,提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能力和水平,确保人员能力与公益诉讼职能拓展和业务增长相适应,办案质效得到上级院肯定。办理“督促加强和规范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政公益诉讼案”被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并抄报省人大常委会;“督促宏达公司环境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”入选“四川省检察机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