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“检察官+视察员”模式
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打造“两化一升”办案品质
2017年7月至今,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指引下,什邡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不断推进,什邡市检察院与什邡市人大相关部门联合拟定《什邡市人大代表担任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(试行)》,形成“检察官+视察员”办案模式,拓宽案件渠道、增强检察建议刚性、提升案件办理质效,形成公益保护合力,共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18件。其中,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(下称视察员)参与办理的“什邡市某某有限公司磷石膏堆场环境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”入选《四川省检察机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汇编》。该项创新机制得到最高检公益诉讼厅推广。
一、建立机制,推动人大代表参与办案常态化。一是关注薄弱环节,寻求解决方案。公益诉讼存在案件线索渠道狭窄,案源来源单一的问题,且部分行政机关对公益诉讼了解认识不够,对检察建议载明的履职内容理解不深。同时,公益诉讼开展时间较短,社会公众知晓度不高。针对上述问题,什邡市检察院探索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办案,人大代表为行政履职提供诸多“良方”,提升了行政机关对检察建议的重视程度,效果突出。同时,人大代表覆盖面广、影响力大的特点,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益诉讼的群众知晓度。二是创新办案机制,联合拟定办法。经前期探索实践,通过充分酝酿和会商,什邡市检察院与什邡市人大相关部门共同拟定《什邡市人大代表担任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(试行)》,正式确定人大代表参与公益诉讼办案制度,规定了担任特约公益诉讼观察员的条件、工作职责、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提供公益诉讼案件线索、参加诉前建议公开宣告以及通过参加联合约谈、圆桌会议等方式跟进诉前检察建议落实情况,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等具体操作程序。三是注重人员选任,开展履职培训。经过与人大协商,力求实现公益诉讼工作在各乡镇、社区、企业的全覆盖,初步筛选17个人大代表小组共计36名人大代表担任视察员。2019年8月8日,什邡市检察院举行“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聘任仪式暨培训会”向首批受到聘任的36位视察员颁发聘书。会上,德阳市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从“什么是检察公益诉讼”和“怎样开展检察公益诉讼”两方面,深入浅出向特约公益诉讼视察员介绍了公益诉讼工作,为视察员的履职作出指导。
二、注重落实,助力视察员履行职能具体化。一是落实公益诉讼线索提供和案件办理情况反馈机制。畅通视察员提供线索渠道,视察员通过微信群、书面、电话等方式提供案件线索。检察机关确定专人核查线索,及时向视察员反馈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。二是落实检察员与视察员互动机制。检察官定期分享公益诉讼法律法规、典型案例,进一步提高视察员对于涉及公益诉讼线索的甄别能力。视察员针对什邡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检察官展开讨论,研究对策,共同为什邡经济绿色发展出谋划策。三是落实信息定期通报制度。定期通报视察员履职情况,包括提供案件线索、参与办案、参加公益活动等信息;定期通报案件办理进度,主动将办案全程纳入视察员监督视野;定期通报办案效果,提高公益保护积极性。
三、通力协作,促进办案质效大幅提升。一是实现办案效率提高。视察员分布范围广、信息渠道多,具备公益诉讼知识,提供线索更加精准,成案率高达80%,有效提升检察机关办案效率。如视察员提供的什邡“母亲河”—筏子河污染线索,以图片和文字固定证据。检察机关从收到线索到发出检察建议只用了十天时间,明显提高了办案效率。二是实现办案公开透明。视察员参与调查取证、检察建议公开宣告、跟进监督、整改效果评估等公益诉讼办案环节,全程监督办案过程,增强了办案人员的责任感,促进办案规范化、公正化。视察员参与公益诉讼办案共计32人(次),在公益诉讼工作各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三是实现广泛宣传。视察员通过参与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、典型案例、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宣传活动,参加公益宣传片拍摄等方式,全方位、立体化向外传递公益诉讼正能量。